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通訊員 呂金蓉
深秋,驅車穿行在寧夏青銅峽市十里八鄉,邵崗鎮甘城子移民村交通服務站的繁忙、小壩鎮萬光路林皋村路域環境的優美、濱河新村安全生命防護提升工程的穩固,都讓人倍感欣慰。
這種踏實感源自當地四通八達的路。10月19日,寧夏提升農村公路質量服務鄉村振興三年攻堅行動現場觀摩推進會就在這里召開。
道路通,百業興,民心聚。寧夏農村公路占公路總里程的76%以上,實施“三年攻堅行動”作為自治區2023年民生實事,是老百姓最掛心的事。
實際上,為了打通鄉村出行“最后一公里”,推動全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寧夏持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讓它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致富路、幸福路。
道路建設打響“攻堅戰”
沿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一路前行,只見豐收后的葡萄地里,架子整整齊齊,葉子蔥蔥郁郁。一條青黛色的鄉村公路從中而過,濃淡相宜。
“我們以道路建設為抓手,積極發展‘農村公路+’模式,打通了酒莊與酒莊、酒莊與景點、酒莊與村莊的節點,帶動葡萄酒產業綜合產值突破60億元!”在釀酒葡萄基地望月石觀景平臺,青銅峽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李華自豪滿滿。
修通一條路,造福一方人。農村公路猶如鄉村的血脈,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
為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支持鄉村產業發展,今年1月,寧夏實施提升農村公路質量服務鄉村振興三年攻堅行動,計劃3年投入41億元,實施農村公路路況提升工程16470公里。
“力爭所有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常住人口20戶以上具備條件的自然村(組)通硬化路率達到100%,農村公路優良中等路率達到85%?!睂幭慕煌ㄟ\輸廳黨組書記、廳長章中全話語鏗鏘。
在這場“大考”中,銀川市靈武市、石嘴山市平羅縣、吳忠市青銅峽市、固原市西吉縣和涇源縣作為5個示范縣市,高標準、高起點推進工作,帶動該區加快項目推進步伐。
舉一綱而萬目張。該區以路為媒,上下聯動。
靈武市全面推行縣、鄉、村養護管理“三級路長制”,確保農村公路管養到位;平羅縣把攻堅行動與人居環境、產業布局、全域旅游等專項規劃相結合,實施多個路況提升項目;西吉縣在項目施工過程中鼓勵施工單位用工傾向當地群眾,為1846人發放勞務報酬2032萬元;涇源縣建立“企業互檢、監理抽檢、業主全面復檢”的工程質量檢測體系,把項目建成“精品工程”。
美麗公路,質量先行。寧夏道路運輸事務中心下足“繡花功夫”,聯合農村公路屬地質量監管部門,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已開工項目開展三輪質量抽檢工作,涉及115個項目、實體及原材料597點(組),合格率98%。
科技創新勇當“助推器”
要發展,更要高質量發展。寧夏農村公路不斷提檔升級,其中一個重要“助推器”就是科技創新。
近日,中衛市中寧縣的農村公路胡(莊子)營(盤灘)路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在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寧夏公路管理中心首次將全固廢膠凝材料用于2080米的試驗段鋪筑。
全固廢膠凝材料是一種以高爐礦渣、脫硫石膏、粉煤灰等工業固廢為主要原料制備而成的水硬性膠凝材料。材料特性上,它是以鈣礬石、水化硅酸鈣為主的結構骨架,具有水化熱低、微膨脹及抗硫酸鹽侵蝕能力強等特性,可有效緩解晝夜溫差過大導致的面層溫縮開裂等病害;生產工藝上,它不需添加熟料,相較傳統硅酸鹽水泥,生產工藝簡單,顯著減少碳排放量、節約能耗。
這是由寧夏公路管理中心牽頭,聯合寧夏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的交通運輸廳重點科研項目,進一步提升了工業固廢材料資源化利用率。
這并非是農村公路科技創新初露鋒芒。2022年7月底,寧夏首條采用黃土固化技術修建的農村公路就在固原市彭陽縣建成投運。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以河沙、碎石為主的筑路材料越來越短缺,農村公路筑基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迸黻柨h交通運輸局局長楊昌基說。
為了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該局提出就地取材用固化黃土替代沙石筑基的大膽設想。2018年,他們與寧夏公路勘察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蘭州交通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
新技術按照一定比例將新型固化材料與黃土拌和,再進行碾壓。黃土變成了“石頭”,固化后基層強度和滲透性達到了與水泥穩定砂礫基層同等水平。經初步測算,每公里節約成本15萬至20萬元,施工周期縮短20%。
“國家‘雙碳’目標下,公路建養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必須先行,賦能交通強國建設再上臺階?!睂幭慕煌ㄟ\輸廳科技處處長張晶指出。
鄉村振興交出“成績單”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通過打通“任督二脈”,寧夏農村公路由窄變寬、由線成網、由通到暢。
截至10月10日,該區累計完工4313.25公里,占年度任務的90.6%。從完工數量上看,5個示范縣市遙遙領先,共完成2991.73公里,占完工數量的69%;從完工率上看,13個市縣區已完成全部年度任務。
一條條農村公路,絲帶般翻山越嶺,給大山深處的百姓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給山區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
在西吉縣馬蓮鄉馬蹄溝村,肉牛產業是支柱產業,全村青貯玉米種植面積超過萬畝,馬鈴薯種植4000多畝。然而,公路未修到家門口時,村民們在運輸和銷售農產品時常常面臨困難,制約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這一現象在2010年以后得到了極大改善?!瘪R蹄溝村黨支部書記馬旭琪深有感觸地說,“硬化路修好后,不僅方便了我們出行,更推動了經濟發展,我們的肉牛產業也是越做越大,從2019年的2000多頭存欄數增長到現在的4000多頭,更是吸引了兩家龍頭企業來村里建廠養牛?!?/span>
“要想富先修路”的諺語,被詮釋得淋漓盡致。各項產業迸發出強勁活力,助推鄉村振興邁入“快車道”。
這恰與涇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懷彪發言時所說的“修好公路促振興”不謀而合。
自“三年攻堅行動”實施以來,涇源縣以農業產業和生態經濟帶動“1+3+X”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創新建設“八個萬級”農業特色產業基地?!皼茉袋S牛肉”更是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2022年,全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2816元,增長7.8%;全年共接待游客105萬人,旅游綜合收入8.2億元?!睆垜驯胝f。
下一步,寧夏交通運輸廳將持續加快項目推進、科學謀劃項目儲備、統籌強化資金保障、著重強化安全管理、穩步提升工程質量,讓農村公路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惠民路”、富民強縣的“支撐路”。
(寧夏交通宣傳事務中心供圖)